近日,全网被一则“天猫京东网店被要求自查三年补税”的消息疯狂刷屏,堪称疫情之后最大力度的电商整改动作,这对灯饰照明电商行业影响到底有多大?是否会再度加速行业的洗牌?
这波秋后算账还是来了!
据悉,日前税务部门发出通知,将要求电商卖家按照大数据所示额度,补收网店三年刷单税。目前已有华北某市多名网店店主,在5月收到了当地税务部门通过电子税务局发送的“风险自查提示”,提醒他们存在少记营业收入风险,要求企业自查3年以来存在的漏报问题并补缴税款以及滞纳金。而北京第一批已通知了2000家企业,一次性按照支付宝进账额度补税。
也就是说,在天猫、京东等各大电商平台的商家,从2017年到2019年向税务部门申报的销售收入与电商平台所统计的销售收入有所差异的,需要补缴营收差额所产生的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即刷多少补缴多少。
电商商家出现对申报给税务部门的销售数据与电商平台统计到的销售收入不符的原因会有两个方面:
一是偷税漏税。截图中的网店存在弄虚作假,隐瞒真实交易,或者是对已经实现的收入不确认、不入账,以及推迟确认收入,不及时申报等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偷税漏税”。偷税漏税一直是税务机关查处的重点与核心,但是该被查网店可能存在着少计收入的风险,才被查处的。
二是刷单/虚构交易。网店存在虚构交易行为,也就是“刷单”,影响了电商平台统计,管你是“刷单” 、“冲量”、“退货”;只要支付宝有记录的交易统计,全部都得补发票、补税。
可见,新一波的税务稽查已经来袭,并将目标放在了电商行业,开始对刷单行为下手了!这一波秋后算账给不少电商商家泼了一盆冷水,或将让电商商家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生死难题。
刷单作死,不刷等死?
“一旦补税倾家荡产也补不起,只能面临破产了”、“电商大多是亏钱的,而且哪个商家没刷过单,又要倒一批”、“刷单本质就是造假骗人,被查也是早晚的事,就怕刷单赚的钱连罚款都交不起”......此时的电商卖家一片哀嚎,但似乎已为时已晚。
事情真的有这么严重吗?补交三年税即让商家破产?我们从获客成本和补交税款金额两方面看看若若该线上税务政策全面实施对灯饰照明电商行业的影响。
01
获客成本
随着电商行业的发展高歌猛进,在2014年前后就有不少灯饰照明企业开始布局电商领域,如雷士、欧普、华艺照明、佛山照明、新特丽、钜豪等,以求能分得一杯羹。当时原有的淘品牌已乘着互联网的春风过得十分滋润,众多主攻线下渠道的一二线品牌的涌入,也让这一全新的销售渠道市场占比越来越高,竞争愈发激烈。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发稿前,淘宝经营“灯”的网店约120万家,经营“照明”的网店约17万家,经营“开关”的网店约47万家;天猫经营“灯”的网店约5万家,经营“照明”商的网店约6000家,经营“开关”的网店约16054家。京东经营“照明”的网店约492家,经营“灯”的网店约500家,经营“开关”的网店约18家。即大大小小的相关灯具网店约有200万家。
2016年,国内网络零售市场增速首次低于30%,流量红利的持续性消失,导致网络购物市场难以维持持续性高速增长。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要通过网络零售保持持续性增长,仅凭现有的线上业务很难达成。而在照明灯饰行业,互联网销售渠道目前占比10%的市场份额 ,这一比例将长期保持.
随着众多品牌涌入线上,竞争也是日趋激烈,运营成本自然也是骤然升高,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线下实体店的运营成本,灯饰照明行业本身的特性也决定了单纯依靠电商并不能完全解决消费者体验、送货安装、售后等“最后一公里”等问题。
古镇灯饰报曾发表头版社论《切勿神话电子商务》中提及,互联网电商客流严重不足,获客成本从过去的65元/人增加到了250元/人,网店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利润薄弱、破损率高、售后服务不到位、网络诈骗频发等现象让网购照明灯饰产品的消费者伤透了心。
获客成本如此之高,若还要补交三年税款,对电商商家来说压力到底有多大?
02
补交税款金额
我们粗略计算一下,假设一个商品的售价为100元,一年卖了326万元商品,但只报了100万。那就要按照226万商品补交税款,需交税包括增值税、附加税和企业所得税,具体大概要交多少钱呢?
如此算下来,226万商品补交税款,需交税高达80万元。这样一来,若按照以上的税务补交的政策来实行,电商平台薄利多销的优势就不太明显了。
原本就利润微薄的电商,背负着高达37%-42%的电商运营成本,而实际销售额中还存在2-3倍的刷单量。由此看来,这次国家集中清算,对电商而言将是灭顶之灾。
“刷单造假”已成顽疾
不作死就不会死。诚然,刷单在电商行业早是见怪不怪的事情,通过刷单可以冲排名,提升店铺整体信誉,提升宝贝销量,从而留住用户。因此,很多商家也不惜花重金刷单做虚假交易,但监管部门对此欺骗消费者的做法监管过松,任其在各大电商平台越演越烈,很多商家普遍通过刷单等行为钻空子,能少缴税就少缴。
尤其是各大电商高调渲染的“618”、“双11”销售数据也一直被质疑,而大众所关注的焦点早已不仅仅停留在“有没有水分”这样一眼看破的判断题上,而是在电商刷单水分到底有多深。
电商并非企业想象中的简单,要想在电商上轻松赚快钱还需要有一定的曝光率。据淘宝、天猫等线上商家透露:为了增加网店的人气和流量,很多商家不得不采取“战略性亏损”的策略,前期投入100万甚至数百万元来通过刷单提升排名次序以获取平台流量。
各大平台除了几家线下领袖品牌之外,排在前面几十名的网店品牌极其不稳定,稍微缩减或停止投入,排名就会出现大幅下滑。即便是一线品牌转战线上,若没有足够的重视,对线上进行持续的投入,也只是虚设,甚至会被认为品牌实力不佳。电商平台像一个流量贩子,其网上宣传、刷单的费用就是一个无底洞。
目前刷单已经成长为利益链条,这导致刷单的形式层出不穷,刷单平台多不胜数,而刷单问题的屡禁不止,也导致了电商平台的成长“变形”。
现在大数据时代来临,税务部门有条件获得完整的电商平台数据,“一家网店一年到底有多少营收,很容易看到。”有税务部门负责人近日也公开表示,税务部门现在可以发挥大数据优势,优化“统筹扎口、智能识别、网上推送、自查自纠、全程监督”的全闭环网上税收风险管理新模式。
这能否改变“刷单找死,不刷等死”的电商卖家的生存状态,尚未可知。有业内专业电商人士表示,目前刷单已经成为官方之外门槛最低、最快速的店铺成长方式,如果相关政策真的实行,严厉打击会让平台和一部分商家受到影响。
今年小微企业或国家扶持的高新企业本来就享受着极低的增值税率,即使按照最高的税率交,商品价值的13%-17%,仍然比刷单成本低很多,补税会提高刷单的成本,但是依然不痛不痒,该刷单的还是会刷单,由此来看,主要受到影响的还是一些非上市公司的商家。
网友评论:
电商不能成为免税之地
笔者有话:
虽然有不少电商商家叫苦连天,但也不乏有正义之士表态,对国家这一举措点赞。
不可否认,若线上税务正规之后,能引导电商往更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或将重塑电商行业的发展。线上线下一视同仁,打破线上线下价格难统一的壁垒,不仅让线上线下的经营成本、利润空间得到了更公平的衡量标准,或将还能缓解电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当然,线上只是一个开始,线下实体店也要规范经营。
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2020年,疫情之后国家为提振经济提出了不少政策,前阵子点赞了地摊经济,带动了人们的线上消费,而这次国家再次出手,实施“电商刷单补税”政策是否能让消费者把目光重新转移到实体店,推动实体店的全面复苏?
|